熱線電話:
400-123-45552022公募BOB行業“十大新聞”出爐 幾多精彩不乏遺憾
BOB2022年金融市場跌宕起伏,然而對于公募基金而言,新時代剛剛開啟。這一年,公募基金正式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邁進?;鹦袠I不僅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薪酬改革,公募REITs和同業存單基金等創新產品也不斷推出。這一年,即便在市場動蕩的情況下,公募行業整體規模依然再創新高。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成為萬億新藍海,作為第三支柱的重要建設者,公募基金也迎來巨大機遇。(證券時報網)
這一年,公募基金正式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邁進?;鹦袠I不僅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薪酬改革,公募REITs和同業存單基金等創新產品也不斷推出。這一年,即便在市場動蕩的情況下,公募行業整體規模依然再創新高。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成為萬億新藍海,作為第三支柱的重要建設者,公募基金也迎來巨大機遇。
歲末將至,證券時報以“十大新聞”總結回顧基金行業2022年,希望公募行業緊抓新時代機遇,再創佳績!
2022年是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第24個年頭。這一年里公募行業依然精彩,呈現出了蓬勃發展態勢,但與往年相比卻多了一條新的發展主線——高質量發展。以這一政策定調為起點,公募基金行業在2022年再次揚帆起航,邁出了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正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這一年里,基金行業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薪酬改革。這一年里,市場迎來了個人制度落地,公募基金成為養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設者。這一年里,公募基金數量突破10000只,全市場管理規模一度達到了創紀錄的27.29萬億元。此外,在銀行系、券商系、個人系和外資四大勢力助推下,公募行業還在2022年迎來了大擴容。底層資產持續多元化的公募REITs和同業存單基金,成為今年最具創新特色的基金產品。在持牌機構突破60家之后,基金投顧在2022年里業態進一步多樣化,“三分投七分顧”逐漸成為行業發展共識。
2022年,市場跌宕起伏貫穿了全年的權益、債券、匯率等領域,押注熱門賽道的明星基金經理紛紛跌落神壇,“固收+”折戟,債基出現罕見大跌。但越是低谷,越有勇者逆行,公募行業在2022年發起了三波底部自購潮,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紛紛出手,拿出了史上規模最多的線.定調“高質量發展”
今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圍繞積極培育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全面強化專業能力建設、著力打造行業良好發展生態、不斷提升監管轉型效能等工作提出了16條意見,為加快構建基金行業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開出了“良方”。
經過多年高速蓬勃發展,公募基金作為資管行業“排頭兵”,已成為大眾理財的重要選擇,更是資本市場的“壓艙石”和“穩定器”,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公募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站在新的發展階段,基金行業要立足“國之大者”,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能力。BOB公募基金將從“服務居民財富管理”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兩大路徑發力,促進高質量發展轉型。
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下稱《指引》),鼓勵基金管理公司采用股權、期權、限制性股權、分紅權等與公司長期發展、持有人長期利益相綁定的多樣化激勵約束措施??冃匠甑倪f延支付期限、遞延支付額度應與基金份額持有人長期利益、業務風險情況保持一致,遞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
長期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二是強調既要能有效激勵行業人才,也要有利于防范風險和提高合規水平,未規定行業最高薪酬;三是督促降低短期考核,對基金公司高管、業務部門負責人、基金經理、子公司負責人、核心人員等要求:績效薪酬遞延40%以上;四是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嚴格問責機制;五是高管、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應將績效20%以上投資于本公司基金,基金經理應將30%以上績效投資基金。
《指引》出臺劍指“薪酬過高、增長過快”等報酬分化現狀,有利于建立可持續的薪酬體制,在制度上將基金經理與投資者的長期利益進一步綁定,提升基金投資者的長期投資獲得感。新規之下,基金公司將在基金持有人利益、公司利益、員工利益、股東利益等各方利益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的短板,BOB構建功能更加完備的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推動實現養老保險研究報告
12月中旬,財信證券提交公募基金公司設立申請。此前7月份,開源證券也提交了設立公募基金的申請,并于11月收到證監會反饋意見。截至目前券商系公募機構數量超過了60家,是數量最多的一類基金公司,既擁有華夏基金
廣發基金、鵬華基金、銀華基金等頭部公募,也有創金合信基金、華商基金、長城基金、安信基金等中小型公募。據晨星
此前發布的《中國公募基金管理人發展分析報告(1998-2022)》統計,截至2022年6月底,券商系公募合計管理規模達14.24萬億元,占公募基金規模的55%,較2017年提升了14個百分點。今年11月,蘇州銀行
持有56%股份的蘇新基金獲準設立,銀行系公募基金時隔6年后再添新軍。包括蘇新基金在內,截至目前銀行招商銀行旗下的招商基金、建設銀行旗下的建信基金、中國銀行旗下的中銀基金、工商銀行旗下的工銀瑞信基金等。在這之后,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股份制銀行入局,分別成立了浦銀安盛基金、民生加銀基金等。從2013年開始,南京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等城商行也開始發力,分別成立了鑫元基金、上銀基金、永贏基金等。同是11月,路博邁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的公募業務資格獲批;泰達宏利基金股權轉讓
暨5%以上股東、實際控制人變更的申請核準通過,成為宏利金融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泰達宏利基金也成為繼貝萊德基金、富達基金、路博邁基金后的第四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此外,2022年還有兩家個人系公募誕生,分別是泉果基金和匯百川基金。
盡管今年A股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公募基金規模和數量依然在創造新高度。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市場公募基金數量合計10010只,突破萬只“大關”。截至今年8月底,154家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27.29萬億元,產品數量達到10262只。
從1998年蹣跚起步到基金數量突破萬只,24年跨了一大步,無不展示著“資管排頭兵”的蓬勃發展態勢??v觀歷年發展歷程,我國基金產品從1998年底的5只增長至2003年的100只用了5年時間,從100只增長至2012年6月底的1000只用了近9年時間,從1000只再到今年的10000只,則用了10年時間。
速度遠高于清盤速度,BOB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市場基金的數量仍會持續增加。在這一趨勢下,投資者愿意申購的依然是能創造長期業績的基金,這在全市場中是少數。而短期業績好但長期業績跟不上的基金,就很難經得住市場考驗。這意味著,優化基金產品結構需要對以下問題做出解答:基金市場究竟需要多少基金產品?在已超萬只的存量基金中,有多少是能真正滿足需求的有效產品?有多少是無謂的資源浪費?公募基金市場未來將會如何出清?
在2021年首批試點基礎上,公募REITs在2022年加速擴容,年內成立的產品有13只。截至2022年末,全市場公募REITs數量達到了24只,底層資產從最初的高速路、產業園擴展到了能源、保障性租賃住房等領域。
2022年公募REITs引來券商、保險、信托、私募等投資者參與其中,配售比例不斷走低,其中不乏發行規模破百億元的產品。華夏基金華潤有巢REIT網下發售累計吸引資金721.55億元,擬認購總數量298.53億份,為初始網下發售份額1.4億份的213.24倍,刷新當時公募REITs的網下詢價紀錄。
另外,在穩健收益投資訴求下,同業存單基金成為2022年出爆款最多的創新產品。截至12月20日,全市場同業存單基金數量為43只,其中有37只成立于2022年。37只基金平均發行份額為58.26億份,中位數為55.08億份,有12只基金發行份額超80億份,華夏、廣發、工銀瑞信、嘉實、匯添富、招商等公募旗下產品發行規模均達到100億份。
始于2019年的結構化行情,讓公募基金實現了新一輪蓬勃發展,并走出了一批賽道風格鮮明的明星基金經理。他們管理著高達幾百億規模的大基金,并受到了廣大基民的熱情追捧。但在大消費、科技新能源
等賽道遭遇殺估值的2022年,他們“船大難掉頭”,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根據數據,截至12月20日,以初始基金為統計口徑,全市場規模在百億元以上、成立于2022年之前的權益基金大約有90只,管理這些基金的基金經理,大多是耳熟能詳的“頂流”明星,且有著醫藥、白酒
、半導體、新能源等賽道標簽。今年以來90只基金平均收益率為-20.56%,10只基金虧損幅度超過30%,最大虧損幅度逼近40%。
2022年市場出現了罕見的股債市場雙向波動,主打“穩健收益”的“固收+”基金(以偏債混合型基金
“固收+”變“固收-”,主要在于組合的權益類資產配比過高(個別基金權益比例達到了50%),在股市全面回調的行情下難以獨善其身。但也有“固收+”通過較低的權益倉位和靈活操作實現正收益。今年9月監管部門對“固收+”產品進行窗口指導,明確了權益資產投資比例超過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基金的名義進行新產品申報和宣傳,BOB符合二級債基與權益資產比例在10%-30%范圍內的持有期偏債混合型
此外,在美聯儲大幅加息等因素下,11月來債市持續回調引發債基出現罕見大跌。以11月14日為例,BOB3000多只純債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中有近2400只單日收益為負,占比接近80%,多只純債基金單日凈值跌幅逼近1%。從業內分析來看,債市下跌雖與資金情緒共振、銀行表內、銀行理財等方面操作因素相關,但主要原因在于利率
雖然2022年市場行情一波三折,但公募基金自掏腰包,拿出了史上最多的真金白銀。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2022年公募基金行業自購凈申購規模達67.07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創下歷史新高水平。
寶盈基金等公募出手自購。南方基金2022年以來自購旗下權益基金的資金超2.5億元,易方達當時運用固有資金2億元投資旗下權益類基金及FOF產品。10月中旬,廣發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等公司出手自購,不少公司投資旗下權益基金的金額在1億元以上。2022年的公募自購還有基金經理參與其中。3月時,2021年“雙料冠軍”崔宸龍出資150萬元申購管理的三只基金產品;丘棟榮申購中庚價值品質基金不低于1500萬元;寶盈基金的基金經理張仲維出資100萬元申購旗下兩只基金;6月時,基金經理林樂峰出資100萬元自購南方寶嘉混合基金;隨后,基金經理鄧彬彬出資200萬元自購鵬揚產業智選一年持有混合,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出資100萬元跟投。
從2019年首批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落地以來,基金投顧于2022年迎來了發展三周年。包括銀華基金、富國基金
國泰基金、光大證券、平安證券、興業證券等年內上線基金投顧業務的機構在內,截至2022年基金投顧持牌機構突破60家,形成基金公司、券商、銀行、基金獨立銷售機構“四方逐鹿”,業態趨于豐富多樣化?!叭滞镀叻诸櫋敝饾u成為行業發展共識。具體看,市場對基金投顧的關注已從最初的規模和用戶數延展到了用戶持有時長、復投、留存等指標上來。同時,投顧機構也開始吸引更多大V加盟,廣泛吸收民間力量,更加關注線上與線下模式融合以及金融科技的運用。
實踐方面,中歐財富在2022年進行了投顧策略和投顧服務升級,推送投資決策、背后邏輯等陪伴內容,為客戶提供匹配當前市場的買入方案。華夏財富確立了“懂投資·更懂你”的買方投顧理念,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服務,其中針對特定偏好投資者舉辦了“懂讀書”“懂養生”“懂生活”“懂藝術”等多元化系列活動。
掃一掃關注大業微信公眾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