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
400-123-4555BOB超4萬人觀看!董承非開年首度路演曝光:傳統能源價格將進入低迷期消費行業將面臨4大挑戰……
BOB1月9日下午,“公轉私”后的董承非在開年進行了首度內部路演,直播最終引來超4萬人觀看,期間由于直播間人數限制,甚至出現了遲到觀眾需排隊等待的情況。
董承非曾是興全基金權益投資副總經理,現任睿郡資產管理合伙人、首席投資官,首只私募產品募集規模近50億元。
董承非表示,這場直播并不是傳統意義的策略報告,沒有對具體行業配置的判斷,而是對2023年的開放式思考。
不過,直播過程中,董承非依然給出了對能源、消費及港股等較為清晰的觀點,他表示,2023年A股市場可能存在多個方面的再平衡,看好風光等新能源板塊投資機會。
回顧過去一年,董承非認為,2022年全年能源價格在2021年的基礎上繼續飆升。新舊能源都是2022年資本市場的熱點,利潤增速領先其他行業。全年維度看,煤炭行業漲跌幅一枝獨秀,電力設備與新能源一度也有較大漲幅。
“上世紀70年代能源價格暴漲帶來的通脹壓力,這輪確實有很多方面很相似,比如地緣政治沖突、BOB能源價格飆漲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在上世紀70年代,BOB資本市場的風云人物都是做債券、商品,對沖基金也開始嶄露頭角”董承非解釋稱。
董承非提出“大宗是否還有一個超級周期”的疑問,對此,他較為堅定地看多大宗及能源價格。原因在于過去十多年中,資本主要集中在互聯網為主的投資上,對于大宗商品、傳統能源投資不足,疊加新舊能源交替過程中傳統煤炭、石油的固定資產資本開始并沒有明顯上行,這意味著在供給受限的背景下,能源價格上漲具有持續性。
在董承非看來,市場過于把關注點放在傳統能源的供給增速上,而似乎忽略了廣義能源投資的大幅增加。新舊能源的供給端可能存在低估。
“這兩年A股市場對于光伏、風電、電池領域的投資如火如荼,如果把廣義的新能源投資算上,加上這兩三千億美金的新能源投資,可以發現廣義的能源投資基本上是處于歷史上比較高的位置。”董承非表示。
動力煤的非電需求主要是建材和化工行業,兩者占比接近25%。這兩個行業的需求和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2023年地產的在建面積大概率下滑,建材和煤化工行業的產量大概率下滑,進而對動力煤的需求是下滑的。
中國的風光年裝機量超過150GW,就能滿足每年新增的電力需求。董承非預計,2023年是中國火電需求見頂的元年,后面火電行業對煤炭的需求會持續負增長。這是由于技術進步推動的,是趨勢性而非周期性的。
董承非強調,新舊能源替代也在全球范圍內發生,其體量從量變到質變,開始擠壓傳統能源的市場份額。
“全球新舊能源的替代稍晚于中國發生,但是時差也就是一到兩年的樣子。這幾年光伏行業過量投資為未來光伏價格下跌埋下伏筆,未來新能源的裝機很有可能超過預期,對舊能源的替代也會加速?!倍蟹钦J為。
“傳統能源價格可能會進入一個低迷期。在需求不斷收縮的情況下,傳統能源的價格很難長時間維持高位。BOB”董承非還表示,70年代長時間的通脹壓力不會重現,市場高估了通脹壓力。
而對于消費板塊,在路演中,董承非對中國的消費做了著重分析,他認為,上一輪消費和周期的風水輪轉發生在2011年,原因在于經濟的較快增長以及房地產帶來的財富效應的雙輪驅動。白酒行業就像二戰以后的產油國一樣,躺贏全世界,茅臺更是奠定在A股市場神一樣的定位。而機構長期重配消費也跟著躺贏。
未來消費會怎么變化,BOB是否可能重復輝煌?董承非并沒有對此做結論,但他提出現階段所面臨的一些挑戰:
一是人口總量的潛在下降。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開始,中國總人口僅僅增加了48萬,從吃穿住行中乳制品、白酒、乘用車、住房等幾個代表行業來看,最近幾年量的增速一路向下。如果人口不增長,中國吃穿住行的總量基本上已經飽和了。
二是人口結構變化。他指出,消費主力是在50歲-60歲之間的人群,60歲甚至70歲后消費能力接連下臺階,老年人的消費喜好也會發生變化,消費意愿隨著人口老齡化也會下降。
三是財富效應。中國居民的大部分資產都配置在房地產上,中國房地產過去二三十年一直處在牛市過程中。但在2022年出現一些跡象,由于疫情等因素影響,消費者第一次捂緊錢袋,房地產給全社會居民帶來的財富效應可能會發生較大轉折,房地產價格調整對消費行業的影響不可小覷。
四是國內消費行業國際化遠落后于制造業。內地主要消費品公司嚴重依賴于國內市場,BOB國際市場的開拓幾乎為零。對標國際大市值消費公司和國內制造業公司,這些公司的國際化之路還沒有開啟。
最后,董承非分享了對2023年資產配置的思考,他認為市場風格上,“再平衡”將是一個重要關鍵詞,包括三個方面,即上下游利潤的再平衡、實和虛的再平衡、港股和A股的再平衡。
對于上下游利潤的再平衡,董承非認為,由于俄烏沖突和疫情等外部因素影響,去年上下業的盈利能力反向運行,差距在2022年不斷擴大。這種上下游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協調程度歷史罕見,不過未來上下游利潤的“喇叭口”般的持續,這種不平衡會在2023年改善,利潤向下游轉移。
實和虛的再平衡,也就是金融和實體利潤的再平衡,董承非認為,實體經濟目前受到短期因素的影響要遠大于金融行業,盈利能力上有較大差距。因此金融反哺實業可能是必要的,也是可以預期的。
港股和A股的再平衡,董承非稱,2021年以來,港股給投資人的感受非常差,雖然A/H溢價率有所擴大,但仍在合理范圍,互聯網行業紅利的消失和外部環境的惡化帶來估值水平的收縮是主要原因,不過展望2023年,約束港股市場表現的因素都已經轉好,近期反彈幅度也非??捎^。
長期關注公私募基金、銀行理財、資產配置、金融創新以及大資管背景下的一切人與事。新聞線索請聯系:訂閱分享
掃一掃關注大業微信公眾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