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
400-123-4555多“箭”BOB齊發“政策底”撬動房地產行業新拐點
BOB整個 2022 年,房地產的調控政策經歷三大關鍵節點。一是,上半年通過降利率、降低存款保證金率、降低信貸門檻等一系列手段試圖解決銷售端的問題;二是,到了年中,出現鼓勵公務員買房、住建部回購房源作為保租房等行政干預手段;三是當下, 第二支箭 、 金融 16 條 、《關于商業銀行出具保函置換預售監管資金有關工作的通知》三箭齊發,通過在房地產行業金融端解決融資和資金流動性等方面來緩解房地產企業資金鏈緊張的問題。
多項數據顯示,之前的調控使得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調整階段,即使之前不斷有政策出臺,但多項數據顯示,房地產依然需要更大的政策去恢復行業基本面。BOB這一輪利好政策,直達問題核心,直接給房地產企業引入活水、注入信心,BOB而且國企、民企一視同仁。業內人士也表示,房地產政策底已現,行業正在進入新拐點。從宏觀角度來講,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房地產行業穩則經濟穩。
《紅周刊》在和行業人士接觸過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之后,房企在更加積極地找錢。房企銷售和融資部門最忙。
而各家房企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也同樣面臨著巨大考驗。行業中的差生面臨徹底出清,而優等生則有望成功上岸。
11 月 15 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 10 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 113945 億元,同比下降 8.8%;此外,房屋新開工面積 103722 萬平方米,同比下降 37.8%;商品房銷售面積 111179 萬平方米,同比下降 22.3%;商品房銷售額 108832 億元,下降 26.1%。
知名房地產業內人士張宏偉向《紅周刊》表示,從國家統計局數據可以看到,房地產開發投資資金、新開工面積,銷售面積、銷售金額,都出現大幅同比下滑,這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即使是在曾經的 2008 年房地產低谷期,投資增速也是呈現正增長的。
從房企端來看,百強房企中,絕大多數民營房企或是爆雷或是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從土地端來看,大量土地流拍,雖有城投托底但效果欠佳,目前土地市場同樣陷入較低迷狀態。 張宏偉表示, 綜合來看,在多項金融調控下,市場需求大量萎縮,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調整階段?,F在看調整有一點過度。所以現階段有必要出臺一些措施,來讓行業局面有所恢復。
而房地產的問題更關系到整個宏觀經濟。中房商學院副院長鄧明政向《紅周刊》如是分析,在 房住不炒 的形勢下,去杠桿、三道紅線、預售資金監管、嚴查經營貸、BOB控制按揭額度等精準的調控政策再加上三年疫情巨大影響,BOB導致房地產全行業遇冷,甚至陷于危機,連一些頭部房企都 危在旦夕 。房地產行業的不景氣直接或間接導致就業壓力變大、投資活力變差、經濟發展趨緩等一系列問題。 因為房地產行業一直是中國第一大支柱行業,房地產行業穩則經濟穩,當前房地產行業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再不出臺強有力的利好政策,很多優質房企都無法挽救了。
身處行業中的房企對此更是深有感觸。某頭部房企高管劉繼(化名)也向《紅周刊》表示, 房地產確實到了‘不得不救’的時候。 他表示,今年房地產這么難,有房地產本身的問題。2020 年疫情導致貨幣寬流動性的大政策下,住房的銷售并無受影響,很多房企在此基礎上繼續加杠桿,融資都是 1~2 年的中期貸款,隨著 2021 年的貨幣流動性收緊,導致房企出現流動性難的問題,疊加疫情防控政策一直未放松,企業和居民也不貸款、不投資和不消費,繼而出現企業裁員,居民就業和收入不穩定,直接導致了房企銷售不及預期,資金回籠效率低,資金鏈緊張。此時房企在 2022~2023 年又到了還債高峰期,現金回籠不及預期的情況下,諸多房企整體出現了債務危機。但之所以出現這么大的市場回調,本質上還是受內部疫情防疫政策影響以及外部全球經濟衰退和供應鏈受阻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的問題。企業和居民不再貸款、投資和消費,經濟活力減弱,增速就會放緩,而投資和消費里面的最大支出正是房地產。
劉繼還向《紅周刊》透露, 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關心頭部的房企的資金和債務壓力。當頭部公司確實遇到很大困難時,信息就會反饋到中央及各部委及銀保監等監管層。如果頭部企業出現問題,對整個金融地產的影響是巨大的。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 第二支箭 、 金融 16 條 等利好政策在本月接連出馬。
11 月 8 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表示,將繼續推進并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 ( 即 第二支箭 ) ,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預計可支持約 2500 億元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后續可視情況進一步擴容。
第二支箭 從發文到落地行動極其高效。11 月 10 日,龍湖集團 200 億元儲架式注冊發行獲受理;11 月 11 日,新城控股公告擬申請新增 150 億元債務融資工具的注冊額度;11 月 14 日,美的置業 150 億元儲架式注冊發行獲受理;11 月 15 日,龍湖集團已完成 200 億元中期票據注冊。此外,包括碧桂園在內的多家房企也正在溝通發債注冊意向。
與此同時,11 月 13 日,央行、銀保監共同發布《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金融 16 條),內容涉及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積極做好 保交樓 金融服務、積極配合做好受困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階段性調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六大方面共十六條具體措施。
金融 16 條 被視為更加強有力的利好房地產行業的政策。劉繼將其稱之為有著 史詩級別 的救市政策。他表示, ‘金融 16 條’是一個全方位的金融政策 ,而之所以這么比喻,是因為政策的落腳點在于,想辦法去從根本上解決房企的流動性問題,近期的資本市場已經有所反映。
劉繼稱,房地產曾經因城鎮化率迎來拐點,但當下,人口生育率在走下坡路。這說明,依靠外部因素,房地產市場很難實現逆轉,只能從房企本身的流動性上去解決問題,通過金融市場的方式來幫房企融資、輸血。
11 月 14 日,利好 組合拳 再度加碼,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人民銀行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商業銀行出具保函置換預售監管資金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允許商業銀行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在充分評估房地產企業信用風險、財務狀況、聲譽風險等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決策,與優質房地產企業開展保函置換預售監管資金業務。
《紅周刊》注意到,在 金融 16 條 中還特別提到, 對于新發放的配套融資形成不良的,相關機構和人員已盡職的,可予免責。 房地產行業的新拐點,正隨著政策拉動悄然來臨。
多家房企內部人士向《紅周刊》透露,針對 金融 16 條 等一系列有力政策,公司召開了全條線會議。不過不同業務線的處境卻截然不同。
某民營房企內部人士向《紅周刊》透露,現在最忙的是兩個部門。一個是銷售,想辦法賣樓回款;另一個是融資,融資一是發新債來替換舊債,二是和銀行談展期。而投資部門則集體 躺平 ,項目也處于 半躺平 狀態。因為只有賣了多少樓才能決定開多少工,以銷定產,現在沒有太多的錢來成片做開發。
上述民營房企內部人士還向《紅周刊》提到,11 月 16 日,公司內部也召開會議,會議針對近期政策做了宣告、梳理和鋪排。就目前集團所對接的資源來看,這個政策只是大的兜底,但最終還要看執行力度有多大,各省行、分行,包括監管機構具體出具什么樣的一個細則還都要再觀望,如果細則能落地,那可行性還是會比較高的。
不過,也有國有房企投資崗內部人士向《紅周刊》表示,目前更多感覺是振奮士氣。我們(投資)條線現在依舊拿不了地,還是在等,(公司強調)現在給營銷做大單。
雖然還有一些細則在觀望,但《紅周刊》在和行業接觸過程中,依然可以明顯感受到,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之后,房企在更加積極地找錢。
那么, 第二支箭 、 金融 16 條 、置換預售監管資金等利好政策究竟能給房地產帶來多大的刺激作用?
劉繼告訴《紅周刊》,從房企的負債結構來看,房企負債中有 30% 左右的預收賬款;30% 左右的應付賬款;剩下 40% 是包括信托、前融、開發貸、境外債、銀行借款等各類借款。就目前而言,還債迫切程度比較高的還是銀行借款和境外債。不過境外發債占比并不會特別高,所以主要還是國內的銀行借款問題。
劉繼指出,現在出臺的 金融 16 條 主要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房企需要梳理今年還有多少債務到期,賬戶現金有多少能去還債,還差多少資金缺口。缺口的這部分,銀行給房企進行債務展期,把房企的還債周期拉長,目的是改善房企的貸款難度,增加民營房企流動性,讓房企在短期內不要因為銀行的還債問題導致房企爆雷、付不起工程款,甚至交不起房等一系列問題。展期時間內,再通過售樓回款慢慢還債。
鄧明政也指出,這一波政策力度很大,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市場信心。頭部房企的反應速度也很快,一部分融資端的問題預計得到改善。但是否能夠救廣大房企于水火還有待觀察。如果效果達不到預期未來可能還會繼續出臺力度更大的政策。因為保房地產行業、保房企,就是保增長、保就業。
不過,微木控股董事長兼 CEO 呂曉彤向《紅周刊》表示,上述政策本質上還是為了保交樓,不讓房企躺平而提供的保交樓專項資金。他表示,目前并沒有太感受到業內地產公司老板的 歡呼雀躍 ,政策對企業本身的影響力后續還需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以來,穆迪、標普、惠譽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對內房企評級屢屢下調。但伴隨國內房地產救市政策的層層加碼,近期內房企評級也迎來了較為罕見的上調現象,11 月 14 日,瑞銀發布龍湖集團研究報告,表示 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 ,并上調龍湖為 買入 評級。
此外,穆迪、標普、惠譽也一致認為,國內房企的融資壓力有望緩解。其中,標普信評最新報告指出, 近期針對民營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融資政策頻出。BOB我們認為,這些政策是在保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定力的同時,使用金融手段支持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保證房地產企業合理的融資需求。
標普還預計,中國商品房銷售額將在當前的水平持續保持 L 形態。雖然商品房銷售額大概率不會回暖,但只要再融資渠道通暢,企業也可以度過艱難周期。標普相信,在當前商品房銷售額處于相對低位時,這些舉措旨在通過保障金融資源讓房地產行業 以時間換空間 ,最終實現平穩落地。
劉繼指出, 基本可以判斷,政策已經到底了,下一步或更多的是去提振經濟。要想解決房地產的根本問題,還需要經濟、消費、收入、就業的全面支撐。
而張宏偉向《紅周刊》預測,從經濟和收入恢復來看,當前防疫政策的松動傳導到房地產行業,使得購房需求企穩,購房信心增加,可能也要到明年 6 月或者第三季度,彼時房地產供需才有可能形成一個良性的正循環,市場才能步入一個穩定上行的周期。
此外,《紅周刊》獲取的一份頭部券商內部研究會議紀要。會議上,房地產分析人士和經濟學家預測,從拿地和新開工角度來看,房地產在 2023 年是否有正向改善,應該看具體的企業。
該會議紀要指出,在 2022 年能正常拿地的企業,可能 2023 年銷售有能力實現正增長,如果 2022 年沒有拿地的企業,2023 年的銷售可能不太好,不應該有太高的預期。因為一些比較長時間不拿地的企業可能需要一些比如企業自身實際控制人的支持、企業積極處置一些資產、相對比較積極的營銷策略等才能渡過難關。而從投資角度上來看,投資人還是應聚焦在現在具有拿地能力并且銷售數據在 2023 年可以預期的企業上面。
身為深耕房地產的一員,劉繼相信至暗時刻很快就會過去,房地產這個大的方向還是會好起來的。他告訴《紅周刊》,對于那些熬過去的房企,意味著,還可以收割未來 10 年約 10% 左右的城鎮化率市場份額。
根據社科院報告,預計 2035 年后進入相對穩定發展階段,中國城鎮化率峰值將出現在 75% 至 80%。而住建部數據,2021 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64.72%,以此推算,仍有超過十個點的上漲空間。
11 月以來,利好政策的強強出擊,讓資本市場也隨之歡呼雀躍,房地產板塊出現明顯反彈。據 Wind 顯示,11 月以來(截至 11 月 17 日),漲幅超 50% 的 A+H 房企就有 33 家。其中,龍光集團漲幅直沖 200%,碧桂園、時代中國控股、合景泰富集團、旭輝控股集團、新城發展、中梁控股、龍湖集團漲幅緊隨其后,也在 100% 之上。
但在政策利好組合拳下,房地產迎來的不僅僅是融資等利好;同時也將面臨業內的嚴苛 大考 。
比如, 第二支箭 政策要求意向民營房企提交《項目需求意向表》來提出增信需求,而表格內容涉及總資產、凈資產、已發債類型及額度、債券未償還余額、房企銷售排名、境內外債有無違約或展期情況、擬提供的風險緩釋方式等多項指標。
通過這些財務指標數據,可以篩選出一批優質房企,比如說已經拿到‘第二支箭’融資額度的龍湖集團、美的置業、新城發展等,給這些房企融資,增加流動性,讓他們能夠正常活下來。相反,拿不到融資、流動性又承壓的房企,則有可能被優質房企收并購。 劉繼向《紅周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 金融 16 條 中有一條專門針對于此, 要做好房地產項目并購金融支持,鼓勵商業銀行穩妥有序開展房地產項目并購貸款業務,鼓勵資產管理公司與地方政府、商業銀行、房地產企業等協商風險化解模式,推動加快資產處置,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金融資管發行房地產項目并購主題金融債券。
劉繼表示,說白了就是,在這次 大考 中,好的學生安全上岸,差的學生徹底出清。然后再通過收并購 差生 項目的方式來解決金融風險問題和交樓問題。
鄧明政指出,一般能夠滿足充分抵押物或反擔保條件的房企債務風險都有限,這意味著,真正能夠受益的房企只是少數。
張宏偉也向《紅周刊》指出,受益的房企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部分國企央企;一類是極少數的民營房企,比如說,在房企 TOP30 中,還沒有出現過爆雷的房企存在少數機會。
標普則認為,有三類企業在未來有可能獲得投資人更好的認可度:一是,家底厚的企業,表現為歷史上發展審慎,在手可動用現金可以覆蓋未來到期債務;二是,到期結構好的企業,表現為債券到期相對較晚,短期內到期壓力不大;三是,對公開市場依賴度低的企業。這類企業融資以銀行貸款為主,相對容錯空間較大。
?。ū疚囊芽l于 11 月 19 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日前,廣東潮州饒平縣一男子駕駛特斯拉Model Y準備停車時,車輛突然失控高速狂奔2公里,接連撞上兩輛摩托車和兩輛自行車,造成2死3傷的嚴重交通事故。
掃一掃關注大業微信公眾帳號